近日,广州裕兴苑小区拿出24万元公共收益,准备直接分发给业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点赞。这“真金白银”的红包,确实让人羡慕。但点赞之外,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发红包强调了什么?又忽略了什么?
发红包的钱,来自小区公共收益——小区公共车位的停车费、电梯广告费、快递柜租金,还有精打细算省下的清洁费等。这说明小区公共资源运营得当,能产生可观收益,值得肯定。
看到外地小区发红包,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上海的小区不发钱?需要澄清的是:上海其实是全国“发钱”小区最多的城市,没有之一。原因在于:上海有约95%的业委会组建率,远超全国30%的平均水平。上海小区的公共收益,普遍会定期存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账户。据统计,2024年上海商品房小区公共收益入账约25亿元。这笔钱,虽没直接发给业主,却实实在在补充了每家每户的“房屋养老金”账户,这是更制度化、更具普遍性的“红包”。
所以,外地发现金是好事,体现诚意;而上海模式也有自身优点:一是公平分摊,公共收益按每户的面积精准入账,清晰明了;二是保障了“房屋养老钱”,小区公共设施设备会老化,维修是刚需,而维修资金本身就有法定要求,如余额低于初始筹集的30%就需要续筹。如果小区直接把公共收益当现金分了,维修资金只出不进,很快会触及续筹线。一旦续筹过程中有少数业主不愿交钱,整栋楼甚至整个小区的日常维修就可能陷入瘫痪。所以上海模式,确保了公共收益持续反哺维修资金,也可以减少未来出现续筹矛盾的几率。
再看裕兴苑小区,有一个关键点很容易被忽略:这是一个无物业、业委会自管的小区,最初正是因为每平方米1.5元的物业费太低,原物业公司撤离小区,才有了业委会成员们“亲力亲为”——他们扛起统筹管理小区的任务,具体涉及小区绿化养护、规划停车位、搞消防培训等大小事务。用业委会主任的话说,“用来分红的每一笔钱都是努力省下来的”“每晚都有业主主动去业委会办公室讨论问题、参与治理”。这其实道出了发钱的本质:没有了物业公司,绝不是简单的“去掉中间商赚差价”,还包括有一群甘于奉献的热心业主,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覆盖了本来需要小区业主共同支出的物业管理成本。
所以,每一次看到小区“发钱”的新闻,我们不仅要关注“分了多少钱”,更要看“钱从哪来去了哪”,以及支撑这种模式的治理力量是否充足、可持续。社区治理的核心,不是一场红包雨,而是建立起一套公开、透明、可持续、能真正保障业主长远利益的治理机制,这也是我们评估不同小区治理模式时,不能忽略的要素。
顺阳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